
美国僵尸电影如今已经在世界电影界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如果按照电影的主题类型来详细确定恐怖电影,可以分为几个小类别。 暴力、超自然、精神分裂、人类生存危机类型,人类生存危机类型的主题指向人类的生存危机,包括美国僵尸电影中表现的僵尸生存危机。 美国丧尸片属于恐怖片下的一个重要类型, 而其独特的僵尸末日叙事也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剥削是有血有肉的。美国丧尸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以最极端的方式在大银幕上展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 而“美国丧尸电影叙事的主要功能就是化解一种极端的社会文化隐喻。” 通过迫使观众直面美国社会的生与死、健康与堕落、自由与奴役、繁荣与毁灭,揭示了这个国家自建国以来最严重的问题——异化。 因此,与其他类型的电影相比,美国僵尸电影提供了一种洞察美国社会异化的最极端的例子。
之所以成为最极端的例子,是因为从来没有哪一部电影能够像美国僵尸电影那样疏远美国资本主义下的社会,并以最夸张的方式生动地写出“拥有资本的欲望就像僵尸病毒,一群僵尸吞噬着幸存者的血肉,而幸存者中最明显的就是大批在无尽的资本奴役末日中挣扎的低级民众。 另一方面,美国僵尸电影是恐怖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僵尸的恐怖叙事不仅作用于我们个人的心理层面, 并能展现和抚慰我们生活条件中的社会和政治恐惧,对核电的恐惧,甚至对压迫和对抗的恐惧。 事实上,在美国僵尸电影中,“包括传染病、生物战、安乐死、恐怖主义、移民问题、种族主义、核威胁、消费主义等等——奴隶制和剥削带来的问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在大银幕上” 。
社会控制的生产行为和产品逆转了人类社会控制的社会现象,私有制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社会分工的固化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 在异化的社会中,人的个性和自我不可能有自由的发展空间。主观能动后,灵魂只能在片面畸形的夹缝中徘徊。 这一切都是因为在私有化和社会分工固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遭受着残酷的奴役和剥削,物质不足以给予人们足够的安全感,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为他们健康全面成长提供精神出口。
方便,在这种奴役和压迫下的人们或者种族,会在绝望中走上愤怒和反抗的道路。 美国丧尸电影中那些惊恐万状、疲惫不堪的幸存者,都是被奴役、被剥削的异化者。要么是在丧尸大军的围攻中被吃掉,要么成为被异化的人。 这种比喻不禁让人想起资本主义剥削社会中最底层、最普通的人的命运:要么被剥削致死,要么冲破阶级壁垒,成为剥削者。 更耐人寻味的是,僵尸大军在对新鲜血肉的渴望驱使下,处于群体无意识状态,本质上与资本中的共产党控制下的僵尸大军没有什么区别。那些为了追逐利润而四处奔波的资本家。
因此,可以说,美国丧尸电影极其展现的主题之一就是美国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的社会——异化。 现实生活中:“美国人一步步生活在高楼林立、人口日益密集的城市里。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逐渐迷失自我。” 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乘坐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穿越城市,他麻木地、自然地走到自己的固定位置。 每天徘徊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消费广告和各种产品促销活动中,几乎没有人去思考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共性逐渐取代了个性;生活在钢筋水泥里,彼此之间有着清晰的屏障,高楼上无数的霓虹灯在夜空中闪烁着。
网络越来越发达,地球越来越小,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大。这种现象仍然是异化。 异化的世界就会产生异化的人,美国僵尸电影所展现的异化主题可以找到异化社会的典型特征:第一,僵尸是自我精神世界被彻底湮灭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丧尸群体无时无刻不在挣扎、痛苦、迷茫。 疏离的丧尸和幸存者始终处于生与死的极端对抗状态;所有的僵尸都诞生于这样一个事实:在资本主义统治下的社会,人们把世界视为生产利益的机器,无时无刻不在榨取世界的利益,通过核武器、生化武器的研发武器、夺取太空资源、违背生物自然规律研发生化药物,这一切都是为了在世界这台巨大机器中谋求利益,但正是这种无节制的需求,造成了最终的局面失控。 美国僵尸电影中,核辐射、太空外星物体的扩散、生化病毒的溢出、生物突变,最终导致了僵尸的爆发。 在美国丧尸电影中,所有的资本掌控者,在攫取利润的过程中引发丧尸危机后,他们往往并不承认这一切都是自己的责任。即使当资本控制者刚开始对这一系列危险的尝试下定决心时,公众也支持他们。
电影中的每个人都表示自己是僵尸危机爆发后的受害者,但没有人意识到,这个社会之所以爆发危机,与每个人都离不开,因为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美国僵尸电影史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中无一例外地展现了疏离的主题。 在《白色死者》(1932 年,美国上映,由维克多·哈普林执导,贝拉·卢戈西、马奇·贝拉米和罗伯特·弗雷泽主演)中,年轻的女主人公玛德琳前往海地,与在港口一家银行工作的未婚夫尼尔结婚。 -au-王子。 她在从美国开往海地的船上遇到了一位名叫查尔斯·博蒙特的富有的法国银行家。查尔斯·博蒙特慷慨地邀请玛德琳和她的未婚夫去他的种植园城堡举行婚礼,玛德琳立即答应了。
上述情节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玛德琳和她的未婚夫之间的对话。 影片一开始,尼尔和玛德琳乘坐马车行驶在海地的乡间小路上,目的地是查尔斯的庄园。途中,他们遇到了一群正在进行神秘葬礼的当地人。 因为当地人害怕有人偷走死去亲人的遗体,所以他们会把死者埋在路中间。 玛德琳夫妇很困惑,向车夫询问答案。
但车夫一言不发地疯狂驾驶着马车,直到到达庄园,车夫向愤怒的尼尔解释道,他刚才遇到的这群人不是人,是丧尸,还不如死在车里意外发生比变成僵尸还好。 作为来自新世界的文明访客,玛德琳夫妇说车夫很迷信。 这对夫妇遇见了他们对婚礼的憧憬的传教士,并商定了举行婚礼的日期。 这时尼尔终于见到了博蒙特,并对博蒙特产生了怀疑。
博蒙特随后迅速离开家去见了一位神秘的巫毒牧师和巫医。 博蒙特恳求牧师帮助他得到玛德琳,巫毒牧师拿出了一些魔药粉,声称可以把玛德琳变成僵尸。 博蒙特最初不予理睬,但最终他将药水放入玛德琳婚礼期间送给玛德琳的玫瑰花中。 随后,在婚礼晚宴上,玛德琳突然去世,并被匆匆埋葬。
随后,失去了爱人的尼尔开始悲痛欲绝地借酒浇愁。 博蒙特从墓地里挖出了失踪的玛德琳,发现“复活”的玛德琳的眼睛已经失去了光泽,于是他恳求巫毒牧师恢复她的生命。 与此同时,尼尔发现玛德琳的尸体消失了,并开始向传教士寻求帮助。 传教士怀疑玛德琳可能根本就没有死,而是被巫医和博蒙特给了僵尸药剂,因为博蒙特和女巫制造了大量的僵尸作为奴隶,为他的糖厂工作。 随后,两人一起前往博蒙特庄园,计划击败巫医,拯救玛德琳。
影片上映时正值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美国人几乎没有工作,甚至失业。导演维克多·哈普林在影片中对僵尸奴役的赤裸裸的描绘。 它恰好引起了公众的共鸣。影片中,成群结队的没有灵魂的僵尸缓慢地穿梭于甘蔗田和糖厂之间,为博蒙特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这些片段和玛德琳的僵尸化引起了当代受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受苦美国人的共鸣。
1932年初出现在大银幕上的僵尸构成了一个可辨识的隐喻,人们看到自己的生活困境被置于影片中。 进一步分析,法国银行家博蒙是富裕贵族阶层的代表;在海地金融体系工作的美国人尼尔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的典型例子。 巫毒神父拥有一家糖厂和种植园,因此代表了资本主义的混合形式。 僵尸无疑代表了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最底层的无产阶级:他们是终极的奴隶和被剥削者。
值得注意的是,从本片开始,僵尸就作为剥削和奴役的叙事对象出现在大银幕上。 在之后的美国僵尸电影中,这种由于资本主义掠夺和剥削的本质而导致僵尸出现的叙事模式一直延续着。 比如《活死人之夜》中,之所以会出现僵尸,是因为美国政府发射了一颗监视金星的卫星,在与苏联对人类进行太空军备竞赛,导致人类变异成了僵尸。 历史上美苏争霸就是为了争夺更多的资源,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剥削。
《活死人黎明》(1978年在美国上映,由乔治·罗梅罗、大卫·埃马奇、肯·弗里、斯科特·雷宁执导)电影的主要叙事场景是大型超市,幸存者被僵尸大军包围。市中心,生前对购物的痴迷,僵尸们在超市里发呆。 这是当时美国人民的消费主义困境的隐喻。他们虽然通过透支获得了物质,却无法享受物质带来的享受,也无法隐藏在透支生活的背后,日渐颓废无望的生活。灵魂,这一幕正是资本家诱导群众过度消费,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剥削的真实写照。 《活死人之日》中,僵尸危机的爆发是因为军方拥有的僵尸毒气泄漏,导致了僵尸危机的爆发。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军事霸权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掠夺和剥削的讽刺。
